古代秘籍 发表于 2020-8-1 23:55:15

古籍的辑佚 | 古籍常识丛谈

古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多有散佚。从现存的古籍中,把这些散佚古籍的佚文收辑编排起来,不同程度地反映或恢复这些散佚古籍的本来面貌,就叫辑佚。我国较早从事辑佚的是南宋学者王应麟,他辑有《周易郑氏注》等书。入清以后,特别是乾隆间修《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大量的佚书。据统计,共有三百七十五种、四千九百二十六卷之多,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薛居正《旧五代史》、郝经《续后汉书》等,都是其中较为有名的。嘉庆、道光以后,辑佚古籍蔚然成风,出现了不少名家。如黄奭的《汉学堂丛书》,辑经解八十六种、纬书五十六种,子、史书七十四种;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经书四百四十四种、史书八种、诸子书一百七十八种,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古书佚文的资料来源首先是各种类书。所谓类书,顾名思义,就是按类别摘抄并加以编排的有关资料,以备临文检索之用,故保存的古书佚文最多。常见的类书如《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等,都征引有大量古书的佚文,是古佚书的渊薮。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永乐大典》,当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可惜这部书在乾隆时即已开始散佚,现今残存的部分已不足原书的百分之四了。http://p1-tt.byteimg.com/large/pgc-image/Rsk52d223WYG13?from=pc国家图书馆藏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其次,古人的撰著及其对古书的注释,也多征引前人文字,可视为古书佚文的另一个资料来源。一般说,汉人写的子书或史书,以及他们对经书的注释,多征引周、秦时的古书。而唐人的义疏,由于“疏不破注”的原则,又多征引汉人的经说。特别是有些史注,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征引了相当多的古书佚文,在今天看来,这些佚文都弥足珍贵。再次,一些诗文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也都不同程度地保存有古书的佚文。古籍的辑佚是一项复杂的学术工作,辑佚的优劣,直接体现辑佚者的学术水平。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其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四《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辑佚书》一节中,提出了四条鉴定辑佚书优劣的标准,很有见地。这四条标准是:①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则劣。②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③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④原书篇第存,可整理者应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在这四条中,“求真”是最关键的一条,如果这一条没有保障,其他便都谈不上了。(本文选自《古籍常识丛谈》)http://p1-tt.byteimg.com/large/pgc-image/R69Zgrk76SdWWh?from=pchttp://p1-tt.byteimg.com/large/pgc-image/RpeGnHjEcJlD2q?from=pc《古籍常识丛谈》崔文印 著简体横排32开 平装978710113184028.00元本书是版本目录学者崔文印先生写的有关古籍版本领域常识性问题的知识读物。其内容大致分四部分:一是关于古籍版本形式、行款知识的介绍,如用纸、字体、装订等;二是古籍版本中重要图书的介绍,如今古文经、十三经、二十四史、九通、十通等;三是对历代藏书的介绍,主要介绍的是历代官家藏书的情况;四是对古代禁书的介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籍的辑佚 | 古籍常识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