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武侠 (武侠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幽羽
时间:
2015-9-17 19:08
标题:
【转】武侠 (武侠文化)
武侠是华人界特有的一种流行文化。武侠文化以各式侠客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术技巧为特点,刻画宣扬侠客精神。
古代武侠
即使是不提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以及志怪、唐宋传奇、话本、民俗、戏曲之侠义人物和文艺,单就古典明清(尤其是清代以后到近代)侠义、公案文学,著名的有:《水浒全传》、《包龙图公案》、《海刚峰公案》等。
清代后期:《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永庆升平全传》、《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刘公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英雄大八义》(大宋八义)、《小八义》(梁山后代)等侠义公案小说。
民国武侠
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五女七贞》等等,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
到了当代,由于小说、影视、戏曲、曲艺的发展,传统武侠文学被改编为评书、评话、弹词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不断丰富发展,续书也很多,比如《金刀黄天霸》、《白眉大侠》等。
武侠流
中国现代武侠的分派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烟桥着《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于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么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新派武侠诞生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作家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因此题材更加广泛、更加精彩,人物形象也脱离了以往武侠一味求“侠”的风尚,更加贴近读者,表现了侠骨柔情的精神内涵。新派武侠因为其作者生活时代,在情节安排等方面抛弃了封建思想,也脱离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像是在一个架空的却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世界。如新派武侠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就融入了义和团。在写作技巧上,新派武侠融入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贾羽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
最近大陆新崛起的武侠小说作家有步非烟、凤歌、闲云绿柳、小椴、沧月、藤萍等等,对武侠小说的境界做了新的探索。步非烟的作品玄幻气、脂粉气较浓,如《华音流韶》。凤歌初期学习金庸的痕迹较重,如《昆仑》,带有明显的《射雕英雄传》的影子,而新作《沧海》则已突破金庸境界,自创一脉风格。闲云绿柳是夫妻二人的笔名合在一起(闲云、绿柳),坚守传统武侠路线的同时,侧重于给武侠小说加入更多社会小说的元素,着力塑造了另类武侠人物宇文诚、隋云逸等,代表作是《剑影茗香》。沧月在武侠中加入了其它各种如动漫等元素,有听雪楼系列和鼎剑阁系列,文风空灵飘逸,比较华丽。藤萍的《香初上舞》,以上诸人都广受读者欢迎。
武侠文化
武侠与儒、道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
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正如刘鹗所言:“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理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早在西汉时期,儒教已经过统治者的“独尊儒术”成为那时中国唯一的显学,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观念和社会中;佛教(从现有史料上看)于西汉末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后便逐渐流行,略思便可知,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得以传播,必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援儒入佛,设法通过儒士传播其教义,才快速流行起来的。其中最典型的要属东汉牟子的由儒而佛了,据《牟子》十四章云:“(儒与佛)如金玉不相伤,精魄不相妨”,可兼信,亦可互补。西晋的孙绰在《弘明集?噜道论》中也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
至于“武”与“侠”结合的开始,则早在先秦春秋时期,由“士”化分而出,即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在这一方面,儒家的对立面_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叙述的很明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话虽有其偏激之处,然却一语道破了“武侠”与“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实。它们之间互相抗衡,互相影响。然而,分久必合,两种文化的融合点逐渐扩大。从“武”可以健身看,与“儒家”、“道家”的长生不老,修身养性,就不谋而合。至此,“武”再也不是上古时代单纯的用招术、用兵器互相格斗了。它已经成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已经上升为一种“侠”,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
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竞争激烈、欲海横流,武侠小说以其古老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从精神上复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因而,从某种层面上看中国四大传统文化可归为:“武侠”、“儒”、“道”。
作者:
锥弁
时间:
2016-2-6 18:24
求加金币!
作者:
鯈璞辏
时间:
2016-6-10 12:43
很有看点!
欢迎光临 (http://gudaimi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