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古籍辑录大全集 [打印本页]
作者: 古代秘籍 时间: 2020-8-1 23:53
标题: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古籍辑录大全集
一.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1.《三国演义》2.《水浒传》3.《西游记》4.《红楼梦》
二.二十六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宋书》7.《南齐书》8.《梁书》9.《陈书》10《魏书》11.《北齐书》12.《周书》13.《隋书》14.《南史》15.《北史》16.《旧唐书》17.《新唐书》18.《旧五代史》19.《新五代史》20.《宋史》21.《辽史》22.《金史》23.《元史》24.《明史》25.《新元史》26.《清史稿》
三.四书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论语》2.《孟子》3.《大学》4.《中庸》
四.五经“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1.《尚书》2.《礼记》3.《周易》4.《春秋左氏传》5.《诗经》
五.演义小说它是小说体裁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形式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1.《三国演义》2.《隋唐演义》3.《东周列国志》4.《杨家将》5.《前汉演义》6.《后汉演义》7.《两晋演义》8.《南北史演义》9.《残唐五代史演义》10.《隋唐两朝志传》11.《元史演义》12.《明史演义》13.《清史演义》14.《民国演义》
六.经部:1.易类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子夏易传
中国古籍,作者卜子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
2.书类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3.诗类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4.礼类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17篇。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现代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传统之说,论定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它很可能是当时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仪礼》前身)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5.春秋类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古代汉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谷梁传
《榖梁传》即《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6.孝经类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大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集注》是由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是朱熹对《大学章句》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9.乐类10.小学类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匡谬正俗
唐颜师古撰。师古名籀,以字行,雍州万年人。历官秘书监。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永徽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於朝,高宗敕录本付秘阁。卷首载扬庭《表》,称“藁草才半,部帙未终”,盖犹未竟之本。又称“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
七。史部:正史类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魏书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周书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
逸周书
《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北齐书
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辽史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金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编年类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大唐创业起居注
西夏书事
汉官六种
纪事本末类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三朝北盟会编
过江七事
杂史类战国策
贞观政要
五代新说
靖康传信录
五代史阙文
松漠纪闻
奉天录
顺宗实录
东观奏记
别史类九州春秋
平宋录
诏令奏议类传记类浮生六记
列女传
晏子春秋
十七史百将传
唐才子传
明儒学案
十六国春秋列传
高士传
英雄记
史钞类载记类吴越春秋
越绝书
万历野获编
江南野史
时令类地理类徐霞客游记
水经注
东京梦华录
大唐西域记
洛阳伽蓝记
武林旧事
华阳国志
蛮书
佛国记
吴船录
都城纪胜
庐山记
岭外代答
职官类政书类通典
《通典》书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通典》中记述了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目录类史评类史通
读通鉴论
八.子部:儒家类菜根谭
增广贤文
三字经
弟子规
荀子
围炉夜话
小窗幽记
传习录
幼学琼林
孔子家语
国语
说苑
盐铁论
近思录
明夷待访录
春秋繁露
帝范
中论
潜夫论
北溪字义
兵家类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素书
六韬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三略
将苑
吴子
尉缭子
司马法
太白阴经
乾坤大略
李卫公问对
武经总要
兵法二十四篇
练兵实纪
历代兵制
便宜十六策
虎钤经
投笔肤谈
何博士备论
翠微先生北征录
法家类韩非子
管子
商君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慎子
扬子法言
折狱龟鉴
棠阴比事
邓析子
农家类天工开物
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
氾胜之书
北山酒经
医家类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难经
千金方
金匮要略
奇经八脉考
濒湖脉学
药性歌括四百味
针灸大成
四圣心源
洗冤集录
食疗本草
饮膳正要
肘后备急方
扁鹊心书
医学源流论
温病条辨
天文算法类术数类三命通会
神相全编
撼龙经
渊海子平
葬书
滴天髓阐微
九章算术
天玉经
神峰通考
疑龙经
葬法倒杖
焦氏易林
李虚中命书
灵城精义
月波洞中记
艺术类棋经十三篇
古画品录
园冶
艺舟双楫
谱录类茶经
随园食单
书目答问
杂家类鬼谷子
千字文
反经
百家姓
墨子
罗织经
智囊(选录)
淮南子
梦溪笔谈
笑林广记
颜氏家训
朱子家训
论衡
格言联璧
夜航船
陶庵梦忆
名贤集
容斋随笔
人物志
公孙龙子
龙文鞭影
清代名人轶事
老老恒言
困学纪闻
西京杂记
荣枯鉴
权谋残卷
金楼子
南越笔记
齐东野语
池北偶谈
避暑录话
风俗演义
尚书正义
类书类太平御览
艺文类聚
小说家类山海经
世说新语
红楼梦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西游记
搜神记
水浒传
儒林外史
警世通言
太平广记
..............
释家类金刚经
心经
了凡四训
六祖坛经
四十二章经
地藏经
楞严经
法华经
华严经
无量寿经
圆觉经
楞伽经
阿弥陀经
五灯会元
知言
中说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开元释教录
道家类老子
庄子
阴符经
列子
黄帝四经
抱朴子
黄庭经
太玄经
神仙传
云笈七签
悟真篇
文子
老子想尔注
文始真经
亢仓子
刘子
尹文子
玉皇经
九.集部:楚辞类别集类冰鉴
曾国藩家书
幽梦影
呻吟语
日知录
西湖梦寻
郁离子
龙川别志
伯牙琴
总集类诗文评类声律启蒙
文心雕龙
随园诗话
沧浪诗话
词源
诗人玉屑
训蒙骈句
词曲类牡丹亭
闲情偶寄
桃花扇
长生殿
十.其他(587本)1.《儒林外史》2.《五代史演义》3.《毛公案》4.《彭公案》5.《三侠五义》6.《续资治通鉴长编》7.《清史稿》8.《新元史》9.《宋史全文》10.《前汉纪》11.《大戴礼记》12.《春秋繁露》13.《孝经注疏》14.《论语注疏》15.《风俗演义》16.《素书原著》17.《法集要颂经》18.《喻世明言》19.《资治通鉴》20.《封神演义》21.《警世通言》22.《尚书正义》23.《大唐西域记》24.《太白阴经》25.《史记三家注》26.《东观奏记》27.《魏郑公谏录》28.《建康实录》29.《李相国论事集》30.《史通》31.《独异志》32.《河东记》33.《铜人针灸经》34.《开元释教录》35.《茶经》36.《春秋左传正义》37.《礼记正义》38.《毛诗正义》3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0.《春秋公羊传注疏》41.《论语笔解》42.《食疗本草》43.《禅宗永嘉集》44.《缉古算经》45.《法苑珠林》46.《兵要望江南》47.《颅囟经》48.《青囊奥语》49.《广弘明集》50.《笔髓论》51.《乐府杂录》52.《天玉经》53.《帝范》54.《谗书》55.《撼龙经》56.《艺文类聚》57.《北堂书钞》58.《初学记》59.《长短经》60.《奉天录》61.《三刻拍案惊奇》62.《醒世恒言》63.《世说新语》64.《文心雕龙》65.《高僧传》66.《褚氏遗书》67.《十六国春秋别传》68.《诗品》69.《金楼子》70.《颜氏家训》71.《孙子算经》72.《齐民要术》73.《古今刀剑录》74.《三都赋》75.《后汉纪》76.《葬书》77.《四十二章经》78.《脉经》79.《黄庭内景经》80.《邺中记》81.《九州春秋》82.《华阳国志》83.《水经注》84.《抱朴子外篇》85.《金刚经》86.《春秋谷梁传注疏》87.《搜神记》88.《尔雅注疏》89.《抱朴子》90.《国语注》91.《无量寿经》92.《人物志》93.《将苑》94.《孔子家语》95.《孙子略解》96.《周易正义》97.《酒箴》98.《解嘲》99.《韩诗外传》100.《灵枢》101.《素问》102.《尔雅》103.《仪礼注疏》104.《周礼注疏》105.《春秋谷梁传》106.《战国策》107.《伤寒论》108.《仪礼》109.《吴越春秋》110.《列女传》111.《楚辞》112.《氾胜之书》113.《盐铁论》114.《练兵实纪》115.《金匮要略》116.《东观汉记校注》117.《越绝书》118.《九章算术》119.《素书》120.《论衡》121.《潜夫论笺校正》122.《刘向说苑》123.《黄石公三略》124.《太玄经》125.《法言义疏》126.《老子河上公注》127.《贾谊新书》128.《淮南子》129.《三十六计》130.《神农本草经》131.《山海经》132.《吕氏春秋》133.《孔丛子》134.《远游》135.《黄帝内经》136.《孙子兵法》137.《国语》138.《尉缭子》139.《邓析子》140.《关尹子》141.《商君书》142.《范子计然》143.《亢仓子》144.《列子》145.《司马法》146.《墨经》147.《群书治要六韬》148.《管子》149.《吴子》150.《荀子》151.《六韬》152.《庄子》153.《文子》154.《道德经》155.《难经》156.《周礼》157.《春秋公羊传》158.《墨子》159.《晏子春秋》160.《孝经》161.《鬼谷子》162.《韩非子》163.《春秋》164.《宅经》165.《续资治通鉴》166.《聊斋志异》167.《歧路灯》16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69.《围炉夜话》170.《官场现形记》171.《后西游记》172.《三遂平妖传》173.《三宝太监下西洋记》174.《女仙外史》175.《绿野仙踪》176.《八仙得道》177.《荡寇志》178.《雍正剑侠图》179.《飞龙全传》180.《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181.《大明奇侠传》182.《续英烈传》183.《英烈传》184.《七剑十三侠》185.《仙侠五花剑》186.《大八义》187.《林公案》188.《李公案》189.《康熙侠义传》190.《海公大红袍全传》191.《刘公案》192.《郭公案》193.《续小五义》194.《蓝公案》195.《小五义》196.《于公案》197.《巧联珠》198.《情梦柝》199.《驻春园小史》200.《锦香亭》201.《玉梨魂》202.《狐狸缘全传》203.《海游记》204.《十二楼》205.《孽海花》206.《玉蟾记》207.《风月梦》208.《林兰香》209.《龙凤再生缘》210.《兰闺恨》211.《合浦珠》212.《冷眼观》213.《金陵秋》214.《一层楼》215.《施公案》216.《新石头记》217.《蜃楼志》218.《乾隆皇帝》219.《风月鉴》220.《欢喜冤家》221.《古今情海》222.《韩湘子全传》223.《三侠剑》224.《江湖奇侠传》225.《狄公案》226.《儿女英雄传》227.《双凤奇缘》228.《镜花缘》229.《水浒后传》230.《济公全传》231.《花月痕》232.《万花楼》233.《醒世姻缘传》234.《八美图》235.《包公案》236.《观音菩萨传奇》237.《东游记》238.《说岳全传》239.《夷坚志》240.《二刻拍案惊奇》241.《小八义》242.《七侠五义》243.《雍正皇帝》244.《康熙大帝》245.《说唐合传》246.《封氏闻见记》247.《北梦琐言》248.《大唐新语》249.《本事诗》250.《酉阳杂俎》251.《宣室志》252.《贞观政要》253.《朝野佥载》254.《游仙窟》255.《痴婆子传》256.《麟儿报》257.《罗通扫北》258.《梼杌闲评》259.《大唐狄公案》260.《咏兔丝诗》261.《幽冥录》262.《神仙传》263.《汉宫春色》264.《杂事秘辛》265.《博物志》266.《岭外代答》267.《东京梦华录》268.《梦粱录》269.《武林旧事》270.《都城纪胜》271.《岭表录异》272.《荆楚岁时记》273.《读史方舆纪要》274.《洛阳伽蓝记》275.《三辅黄图》276.《淳熙三山志》277.《庐山记》278.《台湾通史》279.《蛮书》280.《吴船录》281.《佛国记》282.《奇经八脉考》283.《医学源流论》284.《中医内科方剂索引》285.《医方集解》286.《类证治裁》287.《千金翼方》288.《本草纲目》289.《药性赋》290.《痧胀玉衡》291.《洗冤集录》292.《醫學三字經》293.《濒湖脉学》294.《血證論》295.《景岳全书》296.《备急千金要方》297.《古方八阵》298.《算学启蒙总括》299.《周髀算经》300.《说文解字》301.《百家姓》302.《龙文鞭影》303.《翠微先生北征录》304.《武侯八阵兵法辑略》305.《十七史百将传》306.《武经总要》307.《投笔肤谈》308.《虎钤经》309.《翠微北征录》310.《守城录》311.《言兵事疏》312.《唐李问对》313.《六韬(注释本)》314.《三略》315.《墨子城守各篇简注》316.《乾坤大略》317.《百战奇略》318.《历代兵制》319.《孙膑兵法》320.《兵制》321.《尉繚子》322.《天工开物》323.《古文观止》324.《昭明文选》325.《全梁文》326.《全后魏文》327.《全秦文》328.《全后周文》329.《全后汉文》330.《先唐文》331.《全晋文》332.《敦煌变文集新书》333.《唐文拾遗》334.《文忠集》335.《全陈文》336.《全上古三代文》337.《全北齐文》338.《全汉文》339.《全隋文》340.《全三国文》341.《全唐文》342.《全宋文》343.《全齐文》344.《唐文续拾》345.《笏山记》346.《劫余灰》347.《南史演义》348.《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349.《隋史遗文》350.《北史演义》351.《笔梨园》352.《妆钿铲传》353.《走马春秋》354.《二荷花史》355.《残水浒》356.《止学·罗织经》357.《茅亭客話》358.《杀子报》359.《大义觉迷录》360.《步里客谈》361.《皇明诸司公案》362.《桃花女阴阳斗传》363.《泪珠缘》364.《洞天福地记》365.《锋剑春秋》366.《十尾龟》367.《楹联丛话全编》368.《中朝故事》369.《生绡剪》370.《益智录》371.《钟馗斩鬼传》372.《蟫史》373.《娱目醒心编》374.《萤窗清玩》375.《英雄泪》376.《银瓶梅》377.《御香缥缈录》378.《历代游记选》379.《春阿氏谋夫案》380.《青红帮演义》381.《快士传》382.《夜雨秋灯录》383.《断鸿零雁记》384.《夜谭随录》385.《比目鱼》386.《白话山海经》387.《返生香》388.《九命奇冤》389.《坐花志果》390.《大宋宣和遗事》391.《杨乃武与小白菜》392.《章台柳》393.《惊梦啼》394.《十二笑》395.《近世社会龌龊史》396.《廿载繁华梦(粤东繁华梦)》397.《五代秘史》398.《袁世凯(洪宪宫闱艳史演义)》399.《八贤传》400.《双龙传》401.《青龙传》402.《满汉斗》403.《罗锅轶事》404.《刘墉传奇》405.《续济公传》406.《听月楼》407.《西游记补》408.《海公案》409.《生花梦》410.《蝴蝶媒》411.《五鼠闹东京》412.《恨海》413.《龙图公案》414.《英云梦传》415.《包公传(百家公案)》416.《雪月梅》417.《风流悟》418.《凤凰池》419.《吴江雪》420.《醒名花》421.《定情人》422.《九尾狐》423.《于少保萃忠传》424.《轰天雷》425.《白圭志(《第一才女传》)》426.《梅兰佳话》427.《永庆升平后传》428.《引凤萧》429.《第一美女传》430.《永庆升平前传》431.《蕉叶帕》432.《赛花铃》433.《粉妆楼》434.《终须梦》435.《飞花咏》436.《丹忠录》437.《醒风流》438.《飞跎全传》439.《九云记》440.《二十四史通俗演义》441.《呼家将(说呼全传)》442.《全相平话》443.《赵太祖三下南唐》444.《鬼谷四友志》445.《木兰奇女传》446.《三春梦》447.《二度梅》448.《樵史通俗演义》449.《幻中游》450.《梼杌闲评(明珠缘)》451.《女娲石》452.《薛刚反唐》453.《崇祯惨史》454.《五代残唐》455.《罂粟花》456.《海国春秋》457.《绿牡丹》458.《雷峰塔奇传》459.《乾隆下江南》460.《剑侠奇中奇全传》461.《天女散花》462.《后宋慈云走国全传》463.《钟吕传道集》464.《东度记》465.《跻云楼》466.《绣鞋记》467.《南村辍耕录》468.《黄绣球》469.《金台全传》470.《唐语林》471.《豆棚闲话》472.《淞隐漫录》473.《渑水燕谈录》474.《续子不语》475.《子不语》476.《燕京岁时记》477.《情变》478.《醒梦骈言》479.《续夷坚志》480.《娘子军》481.《西湖二集》482.《艳异编》483.《鸳鸯针》484.《清平山堂话本》485.《石点头》486.《长春真人西游记》487.《八段锦》488.《玄怪录》489.《今古奇观》490.《古小說鉤沈》491.《太平广记》492.《冥报记》493.《唐阙史》494.《山海经校注》495.《唐国史补》496.《阅微草堂笔记》497.《归田录》498.《世说新语 (世說新語)》499.《广异记》500.《唐摭言》501.《搜神后记》502.《因话录》503.《明皇杂录》504.《狄青演义》505.《穆天子传》506.《五虎平南》507.《五虎征西》508.《海上花列传》509.《大宋中兴通俗演义》510.《梦中缘》511.《金云翘传》512.《春秋配》513.《绣球缘》514.《绘芳录》515.《世无匹》516.《玉娇梨》517.《型世言》518.《一枕奇》519.《无声戏》520.《明月台》521.《青楼梦》522.《连城璧外编》523.《三宝太监西洋记》524.《连城璧》525.《五美缘全传》526.《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527.《鬼神传》528.《绣云阁》529.《牛郎织女传》530.《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531.《禅真后史》532.《合锦回文传》533.《禅真逸史》534.《张文祥刺马案》535.《北游记》536.《南游记》537.《平山冷燕》538.《好逑传》539.《西游记传》540.《老残游记》541.《老残游记续集》542.《周朝秘史》543.《昭君艳史演义》544.《汉代宫廷艳史》545.《隋代宫闱史》546.《貂蝉艳史演义》547.《唐代宫廷艳史》548.《隋炀帝艳史》549《宋代宫闱史》550.《杨家将传》552.《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553.《西太后艳史演义》554.《明代宫闱史》555.《仙杂记》556.《洪宪宫闱艳史演义》557.《清代宫廷艳史》558.《贵妃艳史演义》559.《西施艳史演》560.《皇清秘史》561.《夏商野史》562.《东汉秘史》563.《斩鬼传》564.《上古秘史》565.《中山狼传》566.《南朝秘史》567.《商界现形记》568.《两晋秘史》569.《通天乐》570.《无耻奴》571.《姜氏秘史》572.《善恶图全传》573.《扫迷帚》574.《文明小史》575.《杜骗新书》576.《医界镜》577.《负曝闲谈》578.《廿年繁华梦》579.《梼杌萃编》580.《戏中戏》581.《斯文变相》582.《胡涂世界》583.《警寤钟》584.《唐钟馗平鬼传》585.《常言道》586.《初刻拍案惊奇》587.《说唐》
欢迎光临 (http://gudaimij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