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0年代前老片] [武侠电影][新碧血剑][MKV/4.7G][国粤双语]

[复制链接]

191

主题

319

帖子

319

积分

锋芒微绽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307
精华
0
24
贡献
5
银币
535
在线时间
5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18:45: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演: 张海靖
编剧: 张海靖 / 韦辛 / 金庸
主演: 张敏 / 吴孟达
类型: 武侠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5
片长: 96 分钟
又名: Sword Stained with Royal Blood
IMDb链接: tt0108613
豆瓣评分
6.8
10010人评价
5星 8.6%
4星 29.4%
3星 54.4%
2星 6.6%
1星 0.9%
好于 42% 武侠片
想看
看过
评价:           
  写短评   写影评   提问题 添加到豆列 分享到   
推荐
新碧血剑的剧情简介 · · · · · ·

  明朝末年奸臣当道,朝廷的忠义大将因受陷害被抄家,仅年幼的儿子袁承志(元彪 饰)逃出。十六年后,袁承志长大成人,无意中得到一份武功秘籍和藏宝图,开始了寻宝之路。期间,袁承志目睹明朝官匪勾结,百姓流离失所,又受父亲的影响,一直想寻求强国之路。旅途中,袁承志遇到志同道合的富商多尔衮,一路结伴同行。期间遭遇绑匪,被卷入江湖帮派与五毒教的恩怨之中。最终袁承志靠坦荡胸襟和高超的武艺化解了恩怨。为了削弱满清对明朝的威胁,袁承志决定刺杀皇太极,却发现多尔衮竟然是满清亲王。最后,根据藏宝图的记载,袁承志终于找到宝藏并献给了闯王,寄望闯王能重整明朝河山。可是,明朝皇帝胸无大志,袁承志又备受闯王手下排挤,满清势力日渐壮大。袁承志深感壮志难酬,心灰意冷之下,只得远走海外。


会员评价:

有几部老片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顾一下,从未厌烦,《新碧血剑》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批判这部电影不尊重原著,我却不以为然。相反,我觉得它的出彩之处正在于另辟蹊径。
怎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如何用较短的时间容纳长篇?生搬硬套是愚蠢的,也难以实现。这部电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用自己的方式安排情节、诠释人物,成功营造出贯穿全片的肃杀之气(看小说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同人。特别是金蛇郎君这个角色,原作中主角登场时他早已死去,只活在别人的回忆里,但电影改写了时间轴,高度还原甚至再创作了这个人物,邪魅狂狷,亦正亦邪,抢尽了风头。
何况,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武侠片。


小学一年级的六一,学校组织。至今记得门口布告栏上大大的金庸二字。可想而知这电影给当年的我带来的冲击。

即使现在重温,也还是觉得这部电影从演员到取景乃至配乐、配音,无一不美。虽然它的清晰度无法和时下一味追求高清高亮的电影相比,可正因如此,反倒拥有那些大红大紫亮瞎狗眼的古装片所不具备的古朴沧桑、虚无缥缈的氛围。没有泛滥的特效和PS抠图,那些真实的山水和片中的美人一样,浑然天成。而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对人物感情的刻画:

当温仪在古老的窗前点亮一盏灯,与隐身黑暗的金蛇郎君念起那句“红红翠翠,年年暮暮朝朝;脉脉依依,时时鲽鲽鹣鹣”时,尽管七岁的我对剧情不甚明了,可这个场景所营造的意境、所包含的情感杀伤力,依旧震慑了我的心,让我在黑暗的影院中坠入一个深不可测的梦境。一个片段、几句对白,便道出一对红尘男女的缱绻深情。干净利落,余韵悠长。这也是中文的妙处。几个叠字中所蕴含的种种情绪,无论翻译成哪种语言都无法表达。以至于那句话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连初次读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想到的也是它。

如今回顾那个年代的港台古装电影,爱情往往沦为插科打诨的闹剧,有时甚至一塌糊涂粗鄙不堪。而《新碧血剑》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原作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进行了提纯,删去了书中的争议段落和旁枝末节,仅仅用几个片段便勾勒出一场凄美爱情的轮廓。这段改编, 我一直认为是超过原作的。

原作中的夏雪宜在复仇过程中滥杀无辜奸淫妇女,所作所为令人不齿。而温仪的目光被爱情遮蔽,对亲人的遭遇和家族的仇恨置若罔闻,在我的印象里和包惜弱类似,是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存在。

可是,我爱电影里的这对情侣。编剧的再创作居功至伟:


电影中,早在成为金蛇郎君之前,夏雪宜就和温仪两情相悦。温堡主所谓“十年前我杀你全家一百八十三口,强占你爱人为妻,你像只狗一样的逃命”的夏家村灭门事件拆散了他们。至于他杀这么多人是为了温仪还是另有动机,片中没有交待。但时空顺序的调整和人物关系的改变,带来了对故事解读的变化。电影版温仪虽然也姓温、是温家堡的居民,但毕竟不是温堡主的女儿。而温仪在花神庙说的“我也是逼不得已,孤苦伶仃,有谁会理我”,一语道破了她在温家堡的处境。也因此,她在亲情上对他人并无亏欠,还是受害者之一。如果说书中的她漠视亲情,这个指责在电影版就无法成立。

同理,尽管电影版的金蛇郎君也不算什么好人,但能够指摘的也就是他那句“见过金蛇剑的人都得死” 导致午马扮演的袁崇焕副将自戳双目,而夏雪宜毕竟还放他一马。书中他欺骗何红药、滥杀无辜奸淫妇女的情节都被电影删去(何红药彻底打起了酱油)。这些更改不但把他和温仪的爱情理想化纯粹化,也让他配得上袁承志口中那句“顶天立地的汉子”。

和现实一样,电影中的感情也需要培养,而培养又需要时间。影片里,温仪和夏雪宜出场并不多,但他们出现的每个场景都伴随着凝练的对白,对情感的渲染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是那句凝聚了千言万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红红翠翠,年年暮暮朝朝”(书里没有),连整个故事背景都不是通过回忆镜头来表现,而是凭借有限的对白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

提一个问题,为什么“红红翠翠”那晚,温仪明明说过“虽然我已经是温堡主的妻子,但我们还是朋友”,可在花神庙面对金蛇郎君时,她又说要给温家的人报仇?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若是不知道 ,说明你还不够了解女人的心。

那晚,当温仪问出那句“这十年来,你去过哪里,见过些什么人,做过些什么事”后,发现夏雪宜已经悄然离开——和当年一样,没有给她任何交代。十年岁月,相思成灰,一朝相逢,来去匆匆。站在温仪的角度想,怎能不伤心?伤心之后,又不免灰心。由爱生恨,由痴生怨。所以,再次面对夏雪宜时,她说:“我是以温夫人的身份来见你的。”

而夏雪宜为何走掉?因为他听到了那句:“十年前你不应该走,你走了。十年后你不应该来,你来了。见面又有什么用呢?”是啊,十年了。不管当初怎样情深意重海誓山盟,毕竟有十年的岁月阻隔在他们之间。伴随着相思的藤蔓所生长的,还有猜疑的杂草。温仪不确定他是否已将她遗忘,夏雪宜也一样怀疑她是否还在爱他。有个细节也体现了他这种心态:客栈那晚,当他在墙头望着温仪时,并没有贸然开口,而是在听到对方说了那句“红红翠翠,年年暮暮朝朝”后,才接了下句。当温仪把金蛇锥抛回去后,夏雪宜误以为这就是她的答复,所以他离开了,之后在温仪为自己建造的坟墓前大喊大叫愤愤不平。要不是神助攻阿九出现,代表编剧和观众喊出大家的心声,结局怕是要改写,她说:

“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啊?鬼鬼祟祟是没有用的。”
“就是因为你不负责任,所以可能让人家受了很大的委屈。你还敢在这儿乱发飙?你这种人才是最愚蠢。”

阿九的道理通俗易懂,却掷地有声。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悲剧由误解产生。《东邪西毒》里欧阳锋为什么羡慕洪七?因为他的简单直接让他得到了幸福。然而,经历了这么多,夏雪宜和温仪之间的心结让他们无法坦诚相对。就像亦舒说的:“动了真感情的人都会喜怒无常,因付出太多,难免患得患失。”要不是多管闲事的阿九,后面的花神庙之约怕是要泡汤。

在花神庙,时隔多年,金蛇郎君和温仪第一次见面——之前那次由于夏雪宜在墙头隔着一段距离,而温仪又没有看到黑暗中的夏雪宜,严格说来只算重逢——最初两人还傲娇了一会儿。温仪说要杀死夏雪宜,夏雪宜说你来杀啊(这段暗示了结局的殉情)。但很快,对话就演变成了“小仪,跟我走”“你会做梦,我不敢”这样郎情妾意的台词。这点并不出乎意料,借用一位作家的话:“看见取消了想像。”他们站在那里,彼此相对,“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具体。伤害、嫉妒、仇视、憎恨顿时烟消云散。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与她靠近。”

而温仪殉情前的话也证明了这点,她说:“抱歉。从我再看到夏雪宜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不是温夫人了。我是夏雪宜的妻子。”

在有限的场景中,编剧用精炼的对白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还注意到所有可能产生的争议。例如,在有些作品中,复仇往往作为爱情的对立面出现。当爱情屈居于复仇之下时,不免让人怀疑爱情的份量。反之,为爱情放弃报仇亦然。但在《新碧血剑》中,面对温仪“报仇第一她第二”的质疑,夏雪宜说:“你不是第二。不杀掉温堡主,无论在哪里,都会被他找到。我们还有幸福吗?”——这里的复仇和爱情不是互斥的,而是实现爱情的条件,消除了二者孰重孰轻的争议。

再比如,温家堡的江湖地位在电影里上升不少,俨然有呼风唤雨之意(原作就是些地头蛇的感觉)。和地位上升成反比的是他们的道德水准。编剧不但把杀了夏家五口人改成杀了全村183口人(鬼子进村啊),还在影片一开始就为他们增添了一项不小的罪名:勾结东厂,杀害忠良。如果说书中温家堡作恶还是在私人恩怨的范畴内,电影则把他们的卑鄙无耻提高到了江山社稷的层面。就像宫二对马三的复仇,交织了家仇国恨的双重因素。这样的改编,无疑增加了夏雪宜复仇的合理性。

而温家堡内部的勾心斗角进一步渲染了温家人的无耻。英雄会盟当天,来了一群哭哭啼啼披麻戴孝“要求杀死扫把精”的女人。这些人的丈夫儿子就是电影开头死在金蛇剑下的那些温家堡人。她们听信“温仪是奸细”的谗言、被别有用心的温家老二怂恿来逼宫。不想温堡主居然装疯卖傻以退为进当场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而这段情节还在不动声色中展现了温仪的智商。比起出来澄清却起到反效果的阿九,面对众人的诬蔑,温仪没有反驳,而是表现得我见犹怜:“我是不祥之人,我该死。”在咄咄逼人的温老二面前,前一个镜头她还在假装抹泪,后一个镜头就能看到她眼中的忿恨。当温堡主四处撒疯时,一片鸡飞狗跳的混乱中,温仪面无表情,转身离去。结合后来她在牢里给温堡主送饭时说的:“我不会在这个时候离开你”,我想她从一开始就看穿了温堡主的伪装,那段话也是特意说给他听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牢里,当阿九大大咧咧当着装疯的温堡主的面提起花神庙之约时,温仪却不置可否(这里还有个眼神特写),只在离开时说了句谢谢。

前面说了,电影版的温仪在感情上对温家堡并无亏欠。她唯一有所亏欠的就是温堡主。尽管英雄会盟那天,骑马和现任丈夫并行的温仪,脸上的表情只能用殊无欢愉来形容,但毕竟这个男人对她是有感情的,还给了她十年衣食无忧的生活。当他说:“我待你不薄,你对不起我”时,温仪没有否认,她说:“你对我有恩,我放在心里,不敢忘记。但恩和情那是两回事。”她提出由自己杀死金蛇郎君来报答温堡主,接着便用金蛇锥自杀,兑现了和爱人永远相守的承诺。恩和情,两不相欠。

她的温婉,她的绝决,她鲜明的爱恨和激烈的作为,不仅远远胜过原著的版本,在整个武侠剧里,我都很难再找出一个与她媲美的女子。

由于电影中的温仪和夏雪宜塑造太成功,导致袁承志等人在我眼中一度路人化。后来重看,发现这部电影有两条线索。而袁承志代表的那条因为主题隐晦,往往不被注意。其实早在影片开头,有句台词就已经做出了概括。它便是午马说的那句:虽非江湖人,但知江湖事。



(唉,别管那可怕的英语翻译了、主语都搞错了,午马显然说的是自己。)

身为朝廷将领的午马并不属于江湖。纵观全片,就会发现这句台词并不是孤立的。当电影的回忆杀结束进入正常时间轴后,第一个登场的阿九就不是江湖中人。贵为公主的她学了一些三脚猫功夫,对江湖充满了向往。她的师父归辛树,小说里是华山派弟子,电影中自称是华山派第39代掌门,现在的身份是大内禁军总教头,板上钉钉的体制内人士。

归辛树为了打消阿九闯荡江湖的念头,打赌说如果阿九能在一堆稻草人里认出他,就可以去打劫雪山田鸡。比起分辨稻草人,分辨江湖中的人心也许要困难百倍,可阿九赢了赌约,这似乎有一定象征意义。而她打劫的理由是要用雪山田鸡给师娘治病,对此,归辛树说,“这是师傅的事,不关你的事。”阿九又说:“那些雪山田鸡是贪官送给东厂太监的贿赂品,为什么不能用在正途?”回答是:“这是衙门的事,不关你的事。”

阿九虽非江湖中人,对江湖一无所知,但她的动机却和绿林好汉的侠义精神不谋而合。这种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正义感,是中国文化里侠义精神的来源。而归辛树提出的“衙门”所象征的法,却和侠义构成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在后面的剧情中还会出现。

而袁承志是以字面意义上的吃瓜群众形象出现的。

不同于小说,电影中他的身份是通州捕快。虽然曾是归辛树的师弟,可如今也是奉朝廷之命行事的体制内人士。比起初出茅庐的阿九,袁承志要老油条得多,但他和阿九一样,都是以“非江湖人”的身份卷入温家堡的纷争。整个事件的叙述视角是从他们身上展开的——这也是观众的视角。

作为一个典型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公务员,袁承志一口一个“我是公门中人”,“我要抓你归案”。他抓的第一个人犯就是阿九。一开始他有点不相信这个女人会拦路抢劫,可当锦衣卫说:“我们是锦衣卫,你要相信我们时”,袁承志就动手抓她了。而两个锦衣卫丢失了田鸡,担心回去后死路一条,干脆跑路了。好在袁承志还找到一只田鸡作为物证——这里我有个疑问:当丢失了田鸡就要掉脑袋时,这个朝廷正常吗?

然而,伟光正理客中的模范公务员袁承志似乎没有思考过这点,依旧很维护大明律法,孜孜不倦要捉金蛇郎君。而朝廷似乎并没有通缉金蛇郎君,袁承志这么做是因为接到群众举报——他的老相好温青青托他去温家堡办案。袁承志许诺,金蛇郎君若是敢在月圆之夜行凶,他一定捉他归案。

这时他会有这种想法还是合情合理的。可是,阴差阳错,袁承志结识了金蛇郎君,还义结金兰。他们有一段对话:

“十年前的雷雨之夜,家遭惨变。我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得了这个怪病。”
“十年前你还有亲人,我连亲生父母是谁都不知道。这一点你比我强,我敬你。”
“我夏家村一百八十三人都葬身在那边那个乱坟岗。连个名字都没有。”
“我的名字是捡回来的,当年袁崇焕将军被皇帝抄了家,我师父在附近捡到我,就说我的名字叫袁承志。第二点你比我强,我敬你。”
“我浪迹江湖,十年来第一次回来拜祭我的亲人。”
“你还有亲人可以拜,我除了死去的猫,什么人都没得拜。”

这……哥们你不是来抬杠的吧?比惨请出门右拐去唐伯虎点秋香的片场。不过,既然比了,那我们来掰扯掰扯:袁承志从小无父无母固然可悲,但他在婴儿时期就对父母并无印象,没有什么感情。未曾拥有也就谈不上失去。这能够和夏雪宜眼睁睁看着亲人惨死的痛苦比较吗?完全不能!只要是个正常人,听到对方惨遭灭门,183口人惨死,也会悚然动容——而袁承志呢?站着说话不腰疼。别的我不管,反正我最惨。

果然,在金蛇郎君即将复仇的重要时刻,袁承志这个奇葩又跳出来说要捉他归案。这我就不解了。若是之前,他不知道金蛇郎君和温家堡的纠葛,这么做尚可理解,但他现在已经知道了,也清楚夏家村那些人是怎么死的。那么,就算你要抓夏雪宜好了,能不能公平一点,顺便调查一下温家堡那些杀人犯?这双重标准着实感人!要是真的公正廉明,就别选择性执法啊。还有,英雄大会那天,一群人要当众逼死温仪,最先看不下去跳上台拔刀相助的居然是阿九。虽然效果糟糕,但勇气可嘉。这时袁承志在干嘛?在和温青青当看客。后来见温堡主要对阿九动手,这才跳出来阻拦。而当袁承志不分时机不顾场合执意要在月圆之夜与金蛇郎君决斗时,阿九是这么说的:

“原来你敌友不分,善恶不明,是个糊涂虫。你这么做,一定会后悔的!”

用安徒生童话作比,阿九就是这部作品中戳穿皇帝新衣、说出真相的那个小孩。胸无城府的她得到了多疑的金蛇郎君的信任,托她转交极其重要的信物。论武功,阿九菜鸟一个。论经验,完全江湖小白。连阿九自己都不敢相信:“我是个囚犯,又是个小贼,为什么你会信我?”夏雪宜说:“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你是这种人,我也是这种人,你说对不对?”

这就是答案。虽非江湖人的阿九,却拥有一颗没有被偏见左右的赤子之心。仅仅是无意间目睹了温仪和夏雪宜的相会,她就愿意不计利害地帮助他们。不顾自己的危险,不顾袁承志的阻拦。她的天真大胆、直言不讳、无私无畏,正是江湖所推崇的至情至性。阿九的简单直接,反而让她在纷扰的是非中多次做出正确的判断。“虽非江湖人,但知江湖事。”阿九做到了这一点,袁承志呢?

不妨回顾一下,在袁承志和金蛇郎君结拜的当晚,自戳双目的午马出现了。他用摸骨的神奇本事说出了阿九的身份。接下来他马上就会认出袁承志,了却多年心愿——然而,编剧不按常理出牌,袁承志居然自报姓名了,他大言不惭地说:“我袁承志为求达成任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没想到,料事如神的午马激动地一阵乱摸后,失望地说:

  “不。你不是。我要找的袁承志仇深似海,剑胆琴心。你没那层皮,没那块骨。你绝对不是。”

翻译过来就是:你就是一个大俗人,别装葱了成不?

也不知道袁承志脸不脸红。他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他可是有点差距。这时,金蛇郎君在旁边大笑,午马不顾袁承志的感受,还不忘补刀:“听这个笑声绝非凡胎俗骨,你到底是谁?”

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谓寓褒贬于叙事,寄感慨于插笔。为什么他会说这样的话?为什么编剧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因为此时的袁承志压根配不上碧血丹心四个字,所作所为和“但知江湖事”的标准相去十万八千里。午马对他的评价,就是编剧对他的评价。

固然阿九没有袁承志的保护,在江湖中也是凶多吉少。但是,从雪山田鸡开始,阿九对关键问题的判断却从未失误。当她表示自己对袁承志的失望,断言他会后悔时,袁承志还在装13说你不懂,可转眼就惨被打脸,坐实了阿九的预言。这个不装逼不会死的自我感动型人物为了给自己艹个义薄云天的人设,非要搞什么先喝酒再绝交的形式主义,没想到温青青竟然在酒中下毒。他喝了神龙血没事,金蛇郎君却遭到了暗算。

没有这个意外,夏雪宜和温家堡之间的决战至少是堂堂正正的。可现在,如果说是阿九的拔刀相助化解了夏雪宜和温仪之间的误会,那么,正是袁承志的无事生非,促成了夏雪宜大仇未报、和温仪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

而袁承志正气凛然口口声声维护的法,在具体环境里早已变得格格不入漏洞百出:

江湖本是一片法外之地,在这里,侠与法俨然成为两种对立的体系。在温家堡,袁承志已经处在江湖风暴之中,他对此毫无认识,还在以他捕快的身份谈论着不着调的词汇,什么公门,什么归案。可惜四周并没有充满愉快的空气,袁大捕快转眼就被温青青的下毒惊得目瞪口呆——她恰恰是委托他捉拿金蛇郎君的人。按照他伟光正的思维,这个充分继承了她爹兵不厌诈优良传统的投毒犯得抓吧?可选择性执法的袁承志有表示吗?没有。因为逼杀金蛇郎君的队伍已到。这一切发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就算袁承志再怎么想保持他理客中的人设,那点脑容量也一时半会儿运转不过来了。当温仪又被当成人质来要挟金蛇郎君时,在残酷的江湖现实面前,他也不得不按自己最直接的感情来行事。

作为一条双标狗,夏家村的正义迟迟得不到偿还时,袁承志不置一词。183口人的死因,他问都不问,还自我意识过剩动不动就他最惨。唯一执着要抓的金蛇郎君又是女友委托的。而女友的家庭正是夏家村灭门惨剧的罪魁祸首——好吧,姑且让我相信他的双标不是出于他讨好女友的私心,而是无知导致的。像袁承志这种把无知当性格到处秀的人也算极品。当已经中毒的夏雪宜要不计代价救温仪时,把人家害这么惨的袁承志居然跳出来阻拦,理由是这样做夏雪宜可能会死。那难道温仪就该死么?况且这种事能轮到你来插嘴?真要有点良心,把你身上那点百毒不侵的神龙血贡献出来啊。最后还有脸嚎叫什么“大哥你为什么这么凄惨?”——夏雪宜凄惨的原因之一,不就是认识了你。要不是温青青良心发现,袁承志早就一起陪葬了。不过温青青为了袁承志竟然可以毒死亲人。这俩人真是太般配了。

总之,死里逃生的袁承志决定用很江湖的方式给夏雪宜报仇,并得到了适时出现的午马的那句“情比海深,仇比天高。有情有仇,你应该是我要找的袁承志”的评价。

这时的他,在世间生活的种种体验中,经历了大起大落,体会了生命的自然冲动和感情的激发。他自以为的公门中人的理性,没有植根于合乎人性的情感之中,没有植根于人的生命力里,脱离现实不接地气,在错综复杂的江湖面前,必然是空洞之极脆弱之极。而袁承志所维护的“法”,在整部电影中显得那样力不从心滑稽可笑。他在抓阿九时曾经很相信锦衣卫的说辞,若是他知道自己是袁崇焕的儿子,又该怎样理解袁崇焕的死因呢?片头那些屠杀袁崇焕旧部的人,不正是朝廷派出的锦衣卫?

碧血剑的设定是明末:”明亡前夕,社会秩序解体,地方上有一定地位或财力的人开始召集徒众,筹建武装组织,这种社会背景使豪侠之风复盛于明、清过度时期。与此同时,明末的党祸加上亡国,使“侠”的精神气概再度发光。东林烈士就是对这种精神气概的最好诠释。”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小的温家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夏雪宜和温仪的悲剧是千千万万人的悲剧。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管理工具,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一个贡品被劫护送人员就要丢了性命的时代,在一个执法衙门沦为东厂附庸的时代,在一个朝廷昏聩宦官专权整个王朝摇摇欲坠的时代,袁承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坚持注定会失败。为什么夏家村惨案无人追究,温家五老逍遥法外?别忘了,温家堡和锦衣卫、东厂早有勾结。这样的势力,当然就具有了豁免权。是法的缺席,让他们自成江湖;是法的迟滞,才使得侠成为一种需要。它代表了民意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从古至今被中国人津津乐道。连外国也一样。只不过他们管这叫暗夜的执法者。当法律不但不能实现正义,甚至成为正义的阻碍时,被逼无奈的人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用唐诺的话说:

“真实世界里面,正义从没贴我们这么近,事实上还不是距离的问题,而是连它的样子我们都不确定……把这个暗惨的逻辑往下推,我们便也不难得到某种「左岸」结论:正义,只有在推倒或越过那些个麻木不仁的大系统大结构,自己动手,才有机会实现。而在社会现实状况愈糟糕愈绝望、执法的系统愈无能时,人们便愈发期盼有这类不顾一切的英雄出现。”

那个造就了无数夏家村惨剧的终极黑暗,就是促使袁承志最后抛弃法理,倒向人情,选择用江湖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温仪、夏雪宜、阿九身上所体现出的绝不屈服于现实的朴素感情和深刻信念,让我不由得想起知乎上提到的日本读者对金庸小说的评价:

“日本的武士道,或者忍者社会,都要服从于对主公的忠诚心,是扼杀了个人的爱情和感情的社会,日本的古装剧也有着这样无情的音韵。因此日本人也象奥赛罗的马驹一样,从上层到民众都有这样的气质。然而,从金庸先生的著作我能感受到的中国人的感觉是,比起主君什么的,热烈相信的是自己的感情……因此也深入理解了中国这个国家为什么如此坚韧。”

电影结尾,为袁崇焕报仇一事,被袁承志用“冤冤相报何时了一笔”带过。原因显而易见:这件事牵涉因素之广泛,他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哪个具体的仇家。经历了这么多,他早已明白这一点。不过他居然敢还阿九一巴掌,呵呵,打女人,不可原谅。

最后还是温仪镇楼。全片我最爱的角色。




P.S.
关于某个字的读音问题。
我相信最早拿这说事儿的人不过是幽默一下。没想到有一群想象力过剩的人不但当了真,还添油加醋说的有鼻子有眼。什么为规避敏感词连配音都改了之类。对此我只想说,查查字典总不难吧?
事实上我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的那版,读音就是正确的pu,绝对不是什么bao。而影院版其实就是CCTV6经常放的那个。开头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在角色登场时还会出现XX饰XX的字幕(我当年在电影院看到字幕才认识张敏)。
有些地方台播放的是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开头字幕不是珠江电影制片厂,也没有人物介绍。配音是同一批人没错,但读音却是bao。仔细听的话会发现某些对白也不太一样,比较粗糙。
对此,我估计是这样,作为一部合拍片,新碧血剑请了台湾配音演员来配音,分别在内地和台湾上映。但内地版在上映前,有人发现了这个读音错误,于是让他们重配了一下。这就导致了两个版本的出现。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本帖的地址:http://gudaimiji.com/thread-42991-1-1.html

5000G本古籍古书资料打包提取 https://pan.baidu.com/s/14d--jAK0Sh_npVInyYZxmQ 提取码: mawx


2、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易经易学六爻占卜算命看相法术奇门大六壬。

3、风水大师家居风水阴宅风水寻龙点穴阳宅风水风水墓葬建筑风水分金定位风水玄学。

4、中医古籍中医针灸中医穴位中医脉学中医方剂中医医案中药本草中医经方中医秘方。

5、道家珍藏道家功法道家丹道道家法术道家符咒 道家养生道藏双休道家修真道家卜算。

6、古籍藏书古籍医藏古籍儒藏古籍集藏古籍诗藏古籍佛藏古籍子藏古籍史藏古籍道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秘籍网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2 20: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