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史部 古籍善本(上)》是深圳博物馆编写的继经部类善本之后的史部类善本图录(上册),大体涵盖正史类、编年类和纪事本末类史书的古籍善本。 收入了馆藏古籍史部善本七十五部。其中有官刻本又称内府本,即历代封建王朝中央在宫廷中设立的刻书机构所刻印的书籍。藩刻本,即明代被分封于各地的藩王府所刻印的书籍。精刻本,即在底本、校勘、纸张、刻印等某一方面有名的刻本。还有稿本、批校本、朱墨套印本、大部活字本等罕见版本。
序 本书是继经部古籍善本图录之后,深圳博物馆编写的第二本古籍善本图录,大体涵盖馆藏纪传类、编年类和纪事本末类的史部古籍。史部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的延续过程,历史的延续主要体现在文字记载、口述传说和实物遗存。由于口述和实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偶然性,虽然是不可或缺的证据和参考,但往往要等待寻找和发现。所以,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文献的记载中。 史书的辑录撰写、校勘整理、传抄雕印、收藏传承都是文化上的大事。深圳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收集、保护、推广古籍, 对馆藏古籍进行了细致整理和有序编目,本图录也是深圳博物馆古籍整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图录甄选了六十八件史部古籍,其中元刻本《资治通鉴》、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元史》、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钦定二十四史》、清《竹书纪年辨证》稿本(上海涵芬楼原存善本)、明成化九年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均为元代佳椠、明清善本。 古籍善本是珍贵文物,不能随意翻阅,但通过古籍图录,则可以让人们认识它、了解它,为进一步去阅读和研究创造条件。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开展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极为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希望本图录能为此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纪传类 中华文明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重视历史著述的传统在世界文明史中独树一帜。先哲修史,官家私家不绝如缕。《隋书 • 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正统地位,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三种主要体例。 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首创者,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东汉班固撰《汉书》,则改为本纪、志、表、列传。此后,本纪、列传成为这类史书的固定格式,称为纪传体。纪传体比其他史书体例更为齐全完备,因此政府设史官修本朝史和前朝史,都采用纪传体,纪传体也有「正史」之称。官修正史,聚集了优秀的历史学家,占有了充分的历史资料,由国家授权史官编写,所以是最有权威性的历史文献。一般把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总称为「二十四史」。
编年类 编年类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写体例。编年类史书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它要求对每年每月甚至每日发生的事件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记载。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按年、月、日编写史书非常不易,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体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二书纳入经部),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亦属其类。汉唐之间,编年体与纪传体并重,相辅而行,时人著有《汉纪》《后汉纪》《晋纪》等书。唐修《隋书•经籍志》,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古史。至北宋,司马光集编年体史书之大成,撰《资治通鉴》。此后陆续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等编年类史书,并有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另辟纲目体例,隶属编年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