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5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上)

[复制链接]

525

主题

1070

帖子

107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2147407596
贡献
761
银币
50354
在线时间
3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在线时间富甲天下论坛创始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5:5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上)》是深圳博物馆编写的继经部类善本之后的史部类善本图录(上册),大体涵盖正史类、编年类和纪事本末类史书的古籍善本。
收入了馆藏古籍史部善本七十五部。其中有官刻本又称内府本,即历代封建王朝中央在宫廷中设立的刻书机构所刻印的书籍。藩刻本,即明代被分封于各地的藩王府所刻印的书籍。精刻本,即在底本、校勘、纸张、刻印等某一方面有名的刻本。还有稿本、批校本、朱墨套印本、大部活字本等罕见版本。

本书是继经部古籍善本图录之后,深圳博物馆编写的第二本古籍善本图录,大体涵盖馆藏纪传类、编年类和纪事本末类的史部古籍。史部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的延续过程,历史的延续主要体现在文字记载、口述传说和实物遗存。由于口述和实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偶然性,虽然是不可或缺的证据和参考,但往往要等待寻找和发现。所以,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文献的记载中。
史书的辑录撰写、校勘整理、传抄雕印、收藏传承都是文化上的大事。深圳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收集、保护、推广古籍, 对馆藏古籍进行了细致整理和有序编目,本图录也是深圳博物馆古籍整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图录甄选了六十八件史部古籍,其中元刻本《资治通鉴》、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元史》、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钦定二十四史》、清《竹书纪年辨证》稿本(上海涵芬楼原存善本)、明成化九年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均为元代佳椠、明清善本。
古籍善本是珍贵文物,不能随意翻阅,但通过古籍图录,则可以让人们认识它、了解它,为进一步去阅读和研究创造条件。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开展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极为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希望本图录能为此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纪传类
中华文明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重视历史著述的传统在世界文明史中独树一帜。先哲修史,官家私家不绝如缕。《隋书 • 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正统地位,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三种主要体例。
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首创者,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东汉班固撰《汉书》,则改为本纪、志、表、列传。此后,本纪、列传成为这类史书的固定格式,称为纪传体。纪传体比其他史书体例更为齐全完备,因此政府设史官修本朝史和前朝史,都采用纪传体,纪传体也有「正史」之称。官修正史,聚集了优秀的历史学家,占有了充分的历史资料,由国家授权史官编写,所以是最有权威性的历史文献。一般把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总称为「二十四史」。






编年类
编年类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写体例。编年类史书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它要求对每年每月甚至每日发生的事件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记载。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按年、月、日编写史书非常不易,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体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二书纳入经部),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亦属其类。汉唐之间,编年体与纪传体并重,相辅而行,时人著有《汉纪》《后汉纪》《晋纪》等书。唐修《隋书•经籍志》,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古史。至北宋,司马光集编年体史书之大成,撰《资治通鉴》。此后陆续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等编年类史书,并有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另辟纲目体例,隶属编年类。

本帖的地址:http://gudaimiji.com/thread-46883-1-1.html

5000G本古籍古书资料打包提取 https://pan.baidu.com/s/14d--jAK0Sh_npVInyYZxmQ 提取码: mawx


2、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易经易学六爻占卜算命看相法术奇门大六壬。

3、风水大师家居风水阴宅风水寻龙点穴阳宅风水风水墓葬建筑风水分金定位风水玄学。

4、中医古籍中医针灸中医穴位中医脉学中医方剂中医医案中药本草中医经方中医秘方。

5、道家珍藏道家功法道家丹道道家法术道家符咒 道家养生道藏双休道家修真道家卜算。

6、古籍藏书古籍医藏古籍儒藏古籍集藏古籍诗藏古籍佛藏古籍子藏古籍史藏古籍道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秘籍网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2 19: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