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农:略谈道家四书

[复制链接]

525

主题

1070

帖子

107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2147407596
贡献
761
银币
50354
在线时间
3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在线时间富甲天下论坛创始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3: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以儒家最为重要,孔孟之道在很长的时间段里被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和风格。对中国周边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思想中可以同儒家思想并驾齐驱的,只有道家,此外还有后来由域外传来却很快就本土化了的佛教。儒、道、释(佛)三家鼎足而立,构成了中古以下思想界的基本框架;到近代以后,西方思想大踏步地进来,面貌才发生巨大变化。
道家的基本典籍有四部,这就是《老子》《庄子》《淮南子》和《列子》,前两种更重要些,“老庄”历来同“孔孟”相对峙而存在。后两种离开现在相对比较近一些,虽知名度略低,同样值得加以关注。
《老子》也称为《道德经》,其作者老子的传记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惜只有四百余字,措辞又颇多存疑之意。据说他姓李名耳,谥聃;“老子”大约乃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先秦诸子中,他的年辈最高,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言,历来的阐释研究非常多;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挖出了两种帛书本的《老子》,引起巨大轰动,更推动有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在《老子》注本中过去一般最重视玄学家王弻的那一种(有单行本;在楼宇烈编撰的《王弻集校释》一书中也可以看到),现在比较流行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是“自然”,或称“道”,这是一种语言无法说清楚的本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从这里产生出来,有生于无。他主张无为,不争,返朴归真,听其自然。
老子之所谓“道”,有时也用来指规律,“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事物的运动总是向对立面转化,据此就有了许多辩证法的命题,如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祸福相倚(第五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上善若水(第八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八章)、物壮则老(第五十五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等等。老子强调决不能违背规律而强作妄为,那无非是自找麻烦。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像婴儿那样,毫无心机,非常自然,然而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为了同当时贫富不均上下对立的现实对峙,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时代去,过一种虽然贫穷然而平等的生活。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
《老子》中多用短短的格言式警句,诠释的空间很大,很难定于一尊,而它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的内篇七篇出于庄周本人,其他(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这一学派之后学的文章,也可能混入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篇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方面互相斗争,一方面互相渗透,各派内部也有分化和发展。最著名的注释本为魏晋时代的向秀、郭象注;比较晚出而详细的注本有清朝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今人曹础基的《庄子浅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2009年印行本)等作为读本更为合适。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之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略晚于孟子。曾任漆园吏,身份在战国诸子中为最低,生平亦略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本体论、循环论和不可知论。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人生态度则是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与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正好相反。
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无比深刻的,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则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反朴归真,精神独立是庄子思想中的精华,其集中的表现在于《逍遥游》《马蹄》等篇。列于《庄子》首篇的《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基本思想,但究竟什么样子才算是“逍遥游”,他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只是写了一组寓言,又提到“游无穷”“无待”“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五无境界就得“不物于物”,不去追求具体欲望的满足,而保持精神上的满足亦即“至足”。“逍遥游”不仅必须破除外在条件的束缚,也要破除自我身心的束缚,追求高雅脱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实现彻底的超越。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像一个艺术家。《庄子》的文学成就也最高,这表现在:
其一,高妙的寓言艺术。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杂篇中有《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或谓应作十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之所谓“寓言”指自己不直接说话而假托别人的话,其中也包括今天意义上的寓言故事;“重言”是指庄重之言,即直接论述本意者;“卮言”则是所谓支离无首尾之言,也就是穿插于寓言与重言之间的那些话。这三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在《庄子》以前,著作中寓言的分量比较小,无非借以明理,即使删去也无大碍;《庄子》却以寓言为文章的主体,所以绝对不可删。过去的寓言往往借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庄子的寓言基本上乃是自己创造的。过去的寓言一般比较实在,而《庄子》的寓言充满浪漫的气息。过去的寓言只有故事的梗概,《庄子》的寓言则有人物,有动作,有言论,有肖像描写,甚至颇近于小说,文学性很强,《盗跖》《秋水》《说剑》为其中尤为著名者。庄子寓言中有不少著名的形象,例如怒飞的大鹏(《逍遥游》)、庖丁解牛(《养生主》)、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表明逐利忘形必有后患)、众史画图(《田子方》,坦率者真,装腔者假)、能以假象示人的壶子(《应帝王》),如此等等,无不引人入胜。
其二,想象丰富,结构灵活。《天下》篇说:“以悠谬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犄见之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这是很好的自评。庄子的文章往往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诙谐怪异,有一种变形的美。例如大鹏展翅高飞,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化为蝴蝶等等。作者并不按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写,设象离奇而夸张,从而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庄子的行文放得开,收得拢,首尾无俗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开阖无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文字富于抒情意味。讲起本派的人物态度亲切,满腔热情;而指斥统治者或批评其他学派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大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可以表达他的性格。《马蹄》《胠箧》等篇可以视为抒情杂文。
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第3篇,《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页)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不得意的士人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作,悲观消极,自解自嘲,自得其乐,往往来自庄子的思想营养。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今存二十一篇,算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实际动手写的大约乃是他的一批门客,最早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曾经提到其中的苏飞、李尚等八人。西汉初年尚存战国遗风,大人物喜欢养士,养一批游民知识分子为他做事,包括著书立说、扩大影响。汉初面临的大问题是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以后,亟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元气,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很合于时宜,而又同传说中无为而治天下的黄帝结合起来,统称“黄老”,其要旨在于“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史记·曹参世家》)。
《淮南子》固然也大讲“道”、“自然”“无为”等等,但这里又很有些发展变化,书中也讲应注重人事,讲“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所以应“随时而举事”(《齐俗训》),大有进化的意思,与老庄的消极颇有不同;但在理论上仍然坚持清静无欲、性与道合,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中有云:
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以游于天地之樊。茫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乎,机械知巧弗载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淮南子·精神训》)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淮南子·原道训》)
《淮南子》一书内容庞杂,胡适特别看中比较积极的一面,评价很高,说是:“《淮南子》的哲学,不但是道家最好的代表,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结束……真可算是周秦诸子以后第一家最有精彩的哲学。其中所说无为的真义,进化的道理,变法的精神,都极有价值。只可惜淮南王被诛之后,他手下的学者都遭杀戮,这种极有价值的哲学,遂成了叛徒哲学派,倒让那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董仲舒做了哲学的正宗。”(《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卷中》,萧伊绯整理,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第266页)《淮南子》有多种注本,比较重要的出于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和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两位学者之手,内容很丰富,篇幅也都比较大。
《列子》一书的署名作者是列御寇,庄子曾多次提到过他,说是其人“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列子》八篇,但此书后来失传了,直到东晋才突然由张湛提供出来,他还为该书撰写了注释。由于来历可疑,一般认为这一流传至今的《列子》文本乃是伪作,作伪者很可能就是这位张湛,或者是比他略早一点的人,总归应在汲冢竹书被发现(咸宁五年,279)之后,因为《列子》第三卷《周穆王篇》十分明显地从汲冢竹书本《穆天子传》中多所取材,作伪者应当了解出土未久的《穆天子传》。《列子》书中又有些佛教生死轮回的思想,清儒钱大昕云:“《列子·天瑞篇》: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列子》书晋时始行,恐即晋人依托。”(《十驾斋养新录》卷八《释氏轮回之说》)此说单刀直入,最为通达可取。或者不妨笼统一点说,作伪者当是晋人。当然,传世本《列子》中大约也将一些晋人尚可看到的原本《列子》之残存片段整合了进来,有些地方颇近于杂凑;先后参与重新编撰作伪者当不止一二人,所以书中思想颇为驳杂。张湛(字处度)是东晋中期人,孝武帝时任中书侍郎、光禄勋,曾经注释过《庄子》和《文子》,又通医学,撰有《养生要集》《延年秘录》等。《晋书》无传,但在《范甯传》中提到过他。其人应是杂凑之伪书《列子》的最后完成者。
《列子》一书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与文学关系亦复不浅;读《列子》一书,过去用得多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书局的《诸子集成》本(后有上海书店、中华书局的影印本);新的有杨伯峻撰写的《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集中地显示《列子》书中新思想的是卷六的《力命》篇和卷七《杨朱》篇。
“力命”中的“力”指人的努力,“命”指天命,亦即“必然之期,素定之分”(张湛注)。《力命》篇开头一段安排“力”与“命”双方进行辩论,最后“命”胜出——这很像是一场清谈。下文列举若干故事,反复论证命运是前定的,无论人们如何努力,结局早已由“命”前定了:“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安命知时也。”人的种种努力,总是不能改变他的命运。进而言之,不仅结局是命中前定的,就是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也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认这个命,心平气和地接受最后的结局,包括贫穷与死亡。知命安时之人就是得道的高人。
中国先前的古人也讲“命”,但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它,例如行善积德,就可以争取好的结局。其潜在的前提是自有神灵关注人的表现,并据此给予适当的对待,可知这种“命”具有某种宗教和道德的意义;曹魏明帝时代的李康(字萧远)作《运命论》(《文选》卷五十三),虽然也讲“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但又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鉴)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不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成名也……道之将废也,命之将贱也,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盖亦知为之而弗得矣”。虽然注定不能成功,而仁人志士仍然奋斗不息,尽其在我而不完全认命,态度比较积极;而《列子》之所谓“命”乃是自然的法则,完全不因人的意志和努力而有丝毫改变,遂主张无所作为,委运任命,这就是消极的了。
人生中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将难以解释的偶然性以及一切合力运作之结局称之为“命”,并提倡安于这个命,确实是一种足以安慰自己、取得心理平衡的人生态度;晋代作家中戴逵、陶渊明等均在作品中大讲这种命定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一类思想和提法仍然很流行。
杨朱其人本是先秦思想家,主张“为我”,《淮南子·氾论训》云:“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杨子之所谓“为我”指的是清静无为,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去为别人活着;而《列子》书中的《杨朱》篇所讲的意见,则是赞成恣意纵欲,寻求物质享受,与历史上的杨朱大异其趣,反映的乃是晋朝人的流行意见。
在天下纷乱多年之后,西晋达成了一度短暂的和平安定,世族享有大量特权,于是追求当下享乐的奢侈之风大盛。《杨朱》篇写道: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腐臭、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遏。”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之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这里的立论以死为本位,所有的人,不管生前是什么人,死后都成为同样的腐骨;人生十分短暂,应当肆意享受,死后的事情大可一概不问,随遇而安。这就是说,活着就要好好活着,尽量享受生活;死了就一切结束,根本不必去管它——这样的思想过去虽然也曾有过,但远没有《列子》讲得如此系统、透彻,富于理论性。晋朝人讲究享受,谢绝崇高,专重当下,非常现实,而皆谓之“自然”。此种人生哲学与儒家提倡的“闻道”“行道”“知其不可为之”“未知生,焉知死”等原则大异其趣,同老庄也很不一样,而影响于后来者甚大,不少晋代作家受此种思想的浸润很深,其余波至今未尝衰歇。
为了让一般读者更方便地了解道家的思想和著作,最好能请专家编一部《道家文选》,精选老、庄、淮、列诸子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原文,详加注释,并有一篇深入浅出的导读性序言。这样的书一定会大受欢迎,出版家其有意乎?

本帖的地址:http://gudaimiji.com/thread-46796-1-1.html

5000G本古籍古书资料打包提取 https://pan.baidu.com/s/14d--jAK0Sh_npVInyYZxmQ 提取码: mawx


2、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易经易学六爻占卜算命看相法术奇门大六壬。

3、风水大师家居风水阴宅风水寻龙点穴阳宅风水风水墓葬建筑风水分金定位风水玄学。

4、中医古籍中医针灸中医穴位中医脉学中医方剂中医医案中药本草中医经方中医秘方。

5、道家珍藏道家功法道家丹道道家法术道家符咒 道家养生道藏双休道家修真道家卜算。

6、古籍藏书古籍医藏古籍儒藏古籍集藏古籍诗藏古籍佛藏古籍子藏古籍史藏古籍道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秘籍网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12-22 13: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