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蚕丛到鱼凫再到开明,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从太阳神鸟到说唱俑再到画像砖,从蜀本到《洪武南藏》再到《水浒叶子》……蜀地钟灵毓秀,文明沉淀深厚,宝藏超凡脱俗。 《蜀地宝藏》栏目,立足于四川文化宝库资源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通过对一件件宝藏的展示,让宝藏“开口说话”,讲述宝藏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发掘宝藏所承载的文明和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感受宝藏带来的文化传奇。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李靖 北京,1964年夏的一天,戎马一生的川籍老革命家李一氓走进中国书店,他没有想到,他会在这里遇见一件世界级的珍宝。 他像往常一样在书店里翻阅书籍,忽然,一本名为《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 古籍牢牢地吸引了他的目光。 凭着多年与古籍打交道的经验,李一氓知道这是一本难得珍贵的本子,遂买了下来。 一年后,这本无比珍贵的古籍跋山涉水,跨越崎岖蜀道,来到了成都,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 从此,它多了一个身份——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复刻本 如今,人们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恰受航轩(古籍版本陈列室),会发现这本古籍的复刻本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历经千年的故事。 “这本古籍,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海内孤本,除了此本,别无二本。它对我们研究杜甫意义重大,是草堂的‘镇馆之宝’。”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员彭燕博士的娓娓道来中,“镇馆之宝”——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珍贵意义,不言而喻。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本古籍在50多年前,差点与杜甫草堂失之交臂。 历经波折,“草堂先生”到草堂 成都与杜甫的缘分,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 当时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先后住了近4年,创作诗歌240多首。 此后,历代都对杜甫草堂有过修葺扩建,后来成为人们缅怀杜甫的圣地。 1952年,成都市政府对杜甫草堂进行了修葺整理,并正式对外开放。 同时,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成立,杜甫草堂的文物征集工作也随即展开。 朱德题跋 1954年,杜甫草堂派专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杜集版本、文物资料。 1955年,杜甫纪念馆(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文物征集收藏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 在收集的文物中,这本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被视作“无价之宝”。 它之所以能来到杜甫草堂,背后有一位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 何香凝题跋 作为生于彭州的四川人,李一氓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和眷恋之情。 李一氓年少时,爱到杜甫草堂游玩。他一直关心着杜甫草堂的发展与文物收集,并身体力行,一直为草堂留意和代购与杜诗相关的古籍版本和外文杜诗等相关文物资料。 “1964年,李一氓先生在北京的中国书店替我们‘代购’了这本书。当时他看到这本杜集后,非常惊喜。他发现这个本子有些错乱,请人将其重新装订。1965年,这本珍贵的古籍,才被送到杜甫草堂。”彭燕说。 郭沫若题跋 当然,如此难得可贵的古籍孤本,自然会引人侧目。 彭燕说,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得知后,曾经找到李一氓,希望能将此本保存到北京图书馆。 可是,作为一名巴蜀人,又在年少时期多次流连忘返于杜甫草堂的景色中。可以猜想,李一氓无论是对家乡的热忱,还是对这本古籍的考量,都希望它能回到风景如画的成都浣花溪畔。 所以,李一氓获得此本后,请了当时的四川同乡和北京文化名人在上面题跋,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 郭沫若题写道:“草堂诗先生杜工部诗集,素所未见,殆是海内孤本,虽残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谓草堂先生重归草堂矣。” 如此一来,《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归属问题,就很明确了。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举世无双,“寸纸寸金”的海内孤本 多年来,文博界有着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就是“纸一千,绢八百”。意思是,以纸为载体的文物,可以保存的年限不过一千年;而以绢为载体的文物,最多保存八百年。 这话先不说是否经得起推敲检验,但至少说明,以纸为载体的文物保存不易。 这本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可见其多么的难能可贵。 “在李一氓先生发现这本古籍的年代,宋代刻本就已经是‘寸纸寸金’了。到了现在,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彭燕介绍说。 更为重要的是,这本“存书无卷首,无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辑。书体甚奇,虽有编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见于海内外公私目录著录。 这意味着,它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本子。也就是说,除成都杜甫草堂有这个本子外,国内国外都没有。”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普天之下,仅此一本,这举世无双的珍贵价值,作为杜甫草堂的“镇馆之宝”,可谓实至名归。 天府之国,浣花溪畔,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杜甫草堂博物馆来“朝圣”,来缅怀杜甫。 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杜甫是怎样写下那些不朽的传世名篇的呢?杜甫又是怎样来到这风光旖旎的浣花溪畔的呢?在享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适生活时,杜甫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 也许,在如织的人群中,只有那本摆放在古籍陈列室中静默无声的《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才能做出回答。 当人们停下脚步侧耳倾听时,或许能听到历史的声音。
|